重點放在RedCap的原場景,推動最初的落地。
紅帽目前是一個熱門話題,業界對其擴大5G 網絡終端的應用抱有很高的期望。然而,從短期來看,RedCap 無法取代4G 成為中高速互聯網的主流。ai module我們需要從差異化開始,為 RedCap 尋找本地應用程序,通過擴展本地應用程序場景來推動生態成熟度。
在上周結束的第31屆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,正值5G商用牌照發放4周年,5G的各種進展成為本次展會的最大熱點。gnss module其中,面向物聯網創新的5G技術RedCap也已經普及,得到了產業鏈上大量企業的支持,預計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商用。
不過,在筆者看來,吸取此前不同蜂窩物聯網信息技術進行商用的經驗教訓,對RedCap的商用不宜過於樂觀,商用初期,或許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一些“非用RedCap不可”的場景來切入,逐漸成為帶動企業其他工作場景的應用和產業建設生態的成熟。對這一社會問題,筆者有幾點自己思考,希望能給業界研究提供重要參考。
明確對標對象,“精簡版”5G並不是為了替代“豪華版”5G而生
在大量介紹RedCap的材料和推文中,提到的都是如何精簡現有的5G芯片和終端,主要包括將頻譜帶寬降低到20MHz,減少MIMO層數,放寬下行調制階數,從而降低基帶複雜度,減少所需接收支路的最少數量,允許在所有頻段進行半雙工操作,從而降低天線和射頻組件的材料成本,將5G終端的複雜度和成本降低50%以上。
然而,我們應該明確的是,由於它是一個“ Lite”5G 芯片,它的功能和場景不一定要與“ Luxury”5G 相比,也不太可能是“ Deluxe”5G 的替代品——也就是說,RedCap 不是5G eMBB 或 uRLLC 的替代品——所以太多的功能和場景不值得與現有的5G 終端和場景相比。
3GPP在對RedCap立項的時候,就明確了其場景和替代性技術,目前已在業界形成共識。redcap 5g在場景方面,3GPP開始定義了3類場景,即可穿戴設備、工業傳感器和視頻傳輸,在實踐中,由於RedCap對於中高速率物聯網的支持,也用於無人機、車聯網、智慧電力等場景。對於替代性技術來說,3GPP明確R17版本RedCap的性能應該低於eMBB和uRLLC,但高於Cat.1和Cat.1 bis,可以說是對現有LTE Cat.4形成替代;在R18版本標准中,3GPP提出增強版的eRedCap應該覆蓋LTE Cat.1和Cat.1 bis,但不應該與NB-IoT、Cat.M等低功耗廣域網形成重疊,這一提議最終形成共識,可以說未來R18版本的RedCap將會對4G LTE形成全面替代。
因此,發展RedCap的產業進行生態,需要通過聚焦於Cat.4、Cat.1這些4G物聯網的場景,並對4G物聯網信息技術可以形成一個明顯具有優勢,才能真正實現企業規模化的應用。